官方微信 移动客户端

综合门诊部

学习与交流
从潮汐现象管窥人体寤寐机制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102次 

张敏,黄俊山

从中国古代“昼涨称潮,夜涨称汐”之说,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潮波传播,古人对潮汐这一自然现象不断探索,但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潮汐的产生机理才被科学的阐释。寤寐的周期性变化是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有着共同的规律,自然界的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1]因此,寤寐与潮汐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

1 潮汐与寤寐的理论概述

1.1潮汐

潮汐是地表一种明显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是由于地球海洋表面受日、月和近地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变化所致。海水周期性上升下降的垂直向运动,称为狭义的“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向流动特征,称为潮流。广义的“潮汐”则包括了潮汐与潮流[2]。文中所述为广义潮汐。潮汐会出现高潮、低潮、平潮、停潮等现象,根据其涨落过程中高低潮的变化,可以分为正规半日潮、正规全日潮和混合潮,具有调温、调制降水、激发地震火山、影响地球自转等作用[3]

1.2寤寐

寤寐,指的是觉醒与睡眠两种状态。早在《诗经·关雎》[4]中,就提到寤寐一词:“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灵枢·口问》[5]则详细解释了寤寐过程:“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阴气盛,阳气入于阴则寐;阳主动,阳气盛,阳气出于阴则寤。可见,寤寐是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过程,由人体阳气的出入运动决定。寤寐的过程与现代医学的“睡眠-觉醒”周期相一致,受四时五脏阴阳的调控,而呈现出不同的寤寐节律。

2 潮汐周期性涨落类比寤寐节律

2.1形成机制

2.1.1引潮力产生潮汐周期性涨落

引潮力是潮汐产生的原动力,是日(月)对地球上各点的引力与地球在绕转运动中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6]。由于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当海平面面向月球时会出现涨潮;而海平面背向月球时就会出现退潮,所以每天都会发生一次潮涨潮落[7]。随着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引潮力变化,产生了潮汐周期性的涨落。

2.1.2阴阳消长变化产生寤寐节律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产生了昼夜变化,而昼夜的变化又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而产生寤寐节律。正如《灵枢·卫气行》[5]所云:“阳主昼,阴主夜”。《灵枢·邪客》[5]曰:“天有昼夜,人有卧起……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种天人相应的阴阳观形成了昼夜寤寐的节律。《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云[8]:“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直接影响人体阴阳跷脉的阴阳盛衰,且与卫气昼行阳分、夜入阴分的循行规律一致,产生了寤寐的昼夜节律[9]正如《灵枢·寒热病》[5]所说:“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于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2.2影响因素

2.2.1天文和地理因素影响潮汐

潮汐周期节律变化受到天文因素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随着日、月、地球三者位置不同的改变,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潮差的潮汐。例如在阴历的初一和十五附近,由于月球、太阳都在地球一侧且三者呈一条直线,引潮力最大,潮汐的水位上涨则最高,引起潮差最大的潮汐现象。此外,地形的不同也会引起潮汐不对称性。例如,缩窄的地形能使潮能汇聚,增大潮汐振幅。相反,宽阔的地形则减小潮汐的振幅。

2.2.2自然界与人体内的阴阳变化影响寤寐

自然界四时的改变是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0]提出,春三月与夏三月当“夜卧早起”;秋三月需“早卧早起”;冬三月则“早卧晚起”的养生观,说明了季节与寤寐关系密切,人应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而调整寤寐节律。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气血渐衰,阴阳失衡,寤寐的时间缩短。如《灵枢·营卫生会》[5]言:“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可见,寤寐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及人体内自身的阴阳消长变化密切相关。

2.3周期节律类比推理

2.3.1潮汐具有多周期阴阳转化特征

物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普遍特征,地质现象出现旋回和周期性变化是由天体的周期性运动驱动的[11]。地球自转、公转和月球轨道变化产生了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出现高潮与低潮的交替循环[3]。潮汐具有半日、日、半月、月、年和18.61年的不同周期变化特征,这些周期的变化反应了地球、太阳与月亮之间复杂的天体运动过程和规律[12]。例如,地球近日点有一年的周期变化,产生了潮汐的年周期。月赤纬有18.61年的变化周期,则产生了潮汐18.61年的周期变化。

根据潮汐的高低潮特征可将其分阴阳:涨潮为阳,退潮为阴;高潮为阳,低潮为阴。潮汐的升降过程与时辰阴阳属性具有一致性。例如,子时(23:00-凌晨1:00)属阴中之阳,此时是潮汐的高潮期;卯时(5:00-7:00)属于阴中之阴,高潮渐退;辰时(7:00-9:00)属阴中之阳,低潮渐转至平潮,巳时(9:00-11:00)属阳中之阴平潮转至小高潮;午时(11:00-13:00)后,属阳中之阳,小高潮转大高潮。可见,潮汐阴阳的消长变化与时辰阴阳变化均具有阴阳转换的周期性节律。

2.3.2睡眠-觉醒(寤寐)的周期性阴阳变化

在人体内,营卫的循行昼夜周流全身五十周。白昼阳气充盛,营阴荣养于脉内,卫阳守护于脉外,各二十五周,故觉醒(寤)。夜晚阴气充盛,营阴运行于脉内,卫阳潜入于里,循行于阴经与五脏二十五周,营卫相会,潜阳入阴,故睡眠(寐)。正如《灵枢·卫气行》[5]所言:“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可见,营阴卫阳的相协而行的昼夜节律是睡眠-觉醒(寤寐)周期的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睡眠周期分为清醒期(W)、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N1)、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N2)、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N3)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13]。以阴阳论睡眠-觉醒,则清醒期属阳,睡眠期属阴。研究表明,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脑血流量降低,脑部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体内代谢减慢,故快速动眼睡眠期属阳,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属阴。因此,人的正常寤寐周期,是一个阴阳转换的过程,从觉醒到睡眠,由阳入阴而转化。在睡眠期中,又有从阳中之阴到阴中之阴,再到阴中之阳的阴阳消长转化过程。寤寐过程的阴阳转化佐证了夜半后阴极转阳、阳气始生阴气渐衰的阴阳转化特点[14]。可见,睡眠-觉醒(寤寐)周期是基于营阴卫阳循行的阴阳消长转化过程,是与潮汐现象类似的具有多周期的阴阳转化过程。

3 潮汐周期与睡眠-觉醒(寤寐)周期的共振机制

人体的阴阳来源于宇宙天体亿万年引潮力(万有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三大作用及自然选择进化[15]。人体的阴阳是受宇宙天体的阴阳消长变化影响的。受太阳、月球引潮力的影响,人体的阴阳会呈正弦圆形周期及朔望月消长[16]。例如月球能引起潮汐涨落的变化,同时人体的气血阴阳也受月球的影响,在满月时,血充气盛;月亏时,血虚气少。正如《灵枢·岁露论》[5]137-138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这是由于满月之时,太阳、地球和月亮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和人体所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潮汐出现大高潮,人体血气强盛,肌肉充实。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人体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因此,宇宙天体的引潮力不仅会影响海洋潮汐,还会对人体内气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寤寐周期。可见,潮汐的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天体的引潮力影响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出现,而睡眠-觉醒(寤寐)的周期性变化则是通过天体引潮力影响人体的阴阳消长而出现,二者均受宇宙天体的影响而共振,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4 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睡眠理论认为,阴阳之气的消长形成昼夜节律,进而产生睡眠与觉醒。睡眠周期节律失常则出现不寐或多寐。通过对睡眠物质褪黑素与食欲素的研究发现,食欲素与褪黑素的消长形成了睡眠节律[17]。睡眠障碍不仅是睡眠相关物质含量的改变,重要的是周期节律失常的表现,因此在治疗睡眠障碍上,应当重视调整节律,不仅是昼夜节律,还要考虑到四时节律变化对睡眠的影响,这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治疗上的体现。在用药方面,考虑使用一些昼开夜合的植物中药,例如合欢皮、萱草、花生叶等调节昼夜节律。

通过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我们将寤寐的周期性变化同潮汐的周期性现象二者类比联系,认为宇宙天体阴阳的消长变化影响自然界与人体的阴阳变化是产生潮汐周期与寤寐节律的根本。阴阳的变化将潮汐这一自然现象与寤寐这一人体生物节律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宇宙间人与自然共振的协调机制,这也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寤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宋镇星.“天人合一”失常的病机与治则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139-1144.

[2]童章龙.潮汐调和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研究.河海大学[D],硕士学位论文,2007:7.

[3]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

[4]韩伦译注.诗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3.

[5]灵枢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孙鸿烈.地学大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352.

[7]刘凯.潮汐原理极其潮汐能的利用[J].智库时代,2018,29:202-209.

[8](清)林珮琴.类证治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1-242.

[9]杨熠文,杨柏灿.论卫气在人体睡眠活动中的作用[J].中医杂志,2019,60 (23):1988-1992.

[10]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

[11]范代读,李从先,邓兵,等.潮汐周期在潮坪沉积中的记录[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3):281-285.

[12]Woodworth, PL,Maqueda, MM,Roussenov, VM, et al.Mean sea-level variability along the northeast American Atlantic coast and the roles of the wind and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2014,119(12):8916-8935.

[13]Berry R.B., Brooks R., Gamaldo C.E., et al. The AASM Manual for the Scoring of Sleep and Associated Events. Version2.6[J].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20.

[14]李黎,邵祺腾,王昊,等.浅谈内经中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20(3):282-360.

[15]靳九成,金世明,黄建平,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文学背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57-761.

[16]靳九成,黄建平,靳浩,等.七曜阴阳周期性消长特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800-2807.

[17]刘炽鉴,赵博.《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相关物质基础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4):1774-1776.


电话:0591-8357027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邮箱:fjszyykxy@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闽ICP备2021002010号 | 闽ICP备2021002010号-5 |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 | 公网安备 3501004536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