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客户端

综合门诊部

学习与交流
试析《内经》脑髓学说的特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次数:58次 

黄俊山

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就已经展开了对脑髓的讨论,《内经》中明确指出脑为髓之海,属奇恒之腑,初步奠定了脑髓学说的理论基础,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既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大脑理论,亦有别于中医五脏六腑的独特的脑髓学说。试析其特点如下:

1 脑髓并称混然一体

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有各自独持的精气神, 三者混然一体。精化气、气生神,完成生命活动中不同内容而又协调一致的各项生理机能。精不化气即为死精气不生神则为乱气,神失其守判为死证,不仅生命整体如此,各脏器局部也无一例外。“脑为髓之海",髓海常作为脑之别称。精髓汇集于颅腔,化气生神而发挥脑的功能。因此,脑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均与髓密不可分,脑髓并称正是突出体现了体和用的关系。

2 肾精充养,藏而不泻

肾藏精,精充骨生髓,髓聚而为脑,髓满则脑髓充,精脱则脑髓消。脑髓所藏精髓为人体最集中最精微的部分。《素问·奇病论篇》有“髓者以脑为主”之说。脑髓充盛则精力旺盛,轻劲多力,情绪高昂,反应敏捷,身体强壮;脑髓不足则精衰神疲,情绪低沉,反应迟钝,耳鸣眩晕,善忘嗜睡。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作为奇恒之腑之首,突出体现了藏而不泻的特点,并依赖肾精充养。(素问·逆调论》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因此,临床上各种阴精不足证,尽管病类差异很大,但都会表现出脑髓虚减的症状,而肾精亏损,更是其直接原因。

3 诸阳之会,心神所居

脑位于人体之巅,为清阳气聚汇之所。而心为阳中之太阳,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实际上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各脏腑功能活动总的体现,脏腑学说的特点之一为“五脏中心论”,人的神、魂、魄、意、志五志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分别归属五神脏所主,但却总领于心。也就是“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内经》虽然已经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并未明确归于脑本身,而是分属其相应的五脏所主,神志方面的病证亦是通过调治五脏来治疗的,尤其是心神。这是脑髓学说的主线,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至于后世对脑的认识逐渐发展,但始终未能脱离脏腑学说,也不具有西医那样明确的功能。有的人为了与西医解剖生理相对应,尽量寻找证据来说明脑在人身的主宰作用,不免牵强附会。中医的五神脏学说正是脑髓学说的基础,也是其特色之一。

4并脉为系,联通五官

五官七窃为清阳气上升之门户,故称清窍。各脏腑之精气并脉为系而上达于脑,再分别与五官相联系,各脏腑均通过脑与清窍相应。其中目最能体现脏腑之精。《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这里的“系”即是联系脏腑与脑及五官的通道。五官位于头面,最近于脑,其视听嗅味等本能的感觉先传于脑,再与脏腑相连。脏腑之精气也通过脑反映于五官清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5 脑病治脏,开窍固脱

前人对脑虽有诸多认识,但终未形成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方剂、药物、针灸等治疗措施直接治脑者甚少。临证多依据脑与脏腑的关系去论治有关脑病,这是临床一贯遵循的,也是中医脑髓学说的特点之一。脑病从脏腑立论者,依据脑与脏腑的关系,调理脏腑以治脑病。如髓海不足之眩晕耳鸣,应补肾填精;狂、颠疾、痫证应平肝熄风。也有从经络、精气血津液立论,如上气不足应补肾升提,填精益气;脑风、真头痛应活血化瘀等。随着对脑认识的发展,许多疾病已开始从脑论治,如厥证(包括薄厥、煎厥、大厥、暴厥、尸厥)的闭证应开窍,脱证应固脱,正是从脑论治。

脑髓学说指导着后世的认识与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其中不少精华蕴含于内,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以使其发扬光大。


电话:0591-8357027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邮箱:fjszyykxy@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闽ICP备2021002010号 | 闽ICP备2021002010号-5 |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 | 公网安备 3501004536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