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客户端

综合门诊部

学习与交流
中医调治法初探(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64次 

黄俊山

在中医学里,调治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无论外感内伤、新病痼疾,虽疾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发展变化千差万别,但其病机均为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失调所致,而治病就在于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调治即是使机体失调的病理机制恢复至和调的生理状态。广而言之,所有治法均可概言调治。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及祛痰,化湿、理气、活血、安神开窍、固涩等治法中,均含有调治成分。调治法正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不仅应用范围极广,而且具有灵活多变、精巧迂回之妙。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为此,仅就调治的范围与意义作以探讨。

1调寒热

寒证热证为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映。由于新病与旧疾,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某些症状与体征并非只具有寒或热的单一属性表现,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举例如下:

1.1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素体阳盛之人感受寒邪及素有内寒之人感受热邪,形成内外寒热错杂。应用调治之法,协调阴阳,表里双解。如治外寒内热的麻杏石甘汤和治外热内寒的东垣清暑益气汤。

1.2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形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如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的黄连汤;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如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的交泰丸。

1.3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及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分别采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及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1.4 寒热夹杂,寒热互结: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调而出现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乌梅 丸等。

2调内外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内外联系的调治原则。如邪在半表半里采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截疟开达膜原的达原饮,治少阳与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透热转气的清营汤。以及益气解表的人参败毒散,理气解表的香苏散,助阳解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除湿兼清里热的九味羌活汤,补血解表的葱白七味饮,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等,均体现了调理内外,驱邪外出治法。

3调升降

气机升降出入应适当有序,气机逆乱出现太过与不及导致升降失常,具体表现是多样的。如肺气不升而气短息促、声低乏力,用升陷汤补气调肺;而肺 气过升,失于肃降出现咳喘,应用苏子降气汤以调治上实下虚。脾气不升可致血崩、血脱,应用举元煎益气升陷。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胆气不降则黄疸、口苦、善怒,以清胆行气汤调治;胃失和降而恶心呕吐、呃逆,以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降逆和胃;大肠气不降而便难,各种下法均降气通腑;而过降致泻泄、脱肛,则可用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陷;膀胱之气不降则小便不利,可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五苓散及泻火通淋的小蓟饮子、导赤散及利尿排石的石苇散等;而肾虚肾关不固的尿频、遗尿、遗精、带下,则可用缩泉丸菟丝子丸、固精丸、收涩止带汤等。

调升降要点:①调升降重点调中焦。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带动诸气升降。②调升降应顺应脏腑升降特性。如脾升胃降、肝升胆降,肾升心降等。③要注意升降相因。脾不升清则胃难降浊,肝失疏泄则胆气难降,肺气宣发而难以肃降,肾不升而小便不利等。


电话:0591-8357027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邮箱:fjszyykxy@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闽ICP备2021002010号 | 闽ICP备2021002010号-5 |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 | 公网安备 3501004536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