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客户端

综合门诊部

学习与交流
黄俊山教授运用阶梯递进法治疗失眠经验采撷(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54次 

学生:李璟怡  指导老师:黄俊山

黄俊山教授坚持中医临床40余年,能准确且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与疗法处理临床复杂疑难病症。尤其在中医药防治失眠(不寐)方面,整理提出了“阴阳寤寐学说”,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独到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特色。黄俊山教授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阶梯递进治疗失眠,临床屡获良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报道。

1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双方协同探析失眠成因

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患者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影响日间社会功能。临床80%以上的患者反复诉说着痛苦无比,却很少去探究失眠成因及怎样才能摆脱失眠,并常常对他人的分析建议不认可。许多医者也缺乏耐心和方法与其交流,开点助眠药了事。而助眠药只能对症治标,对于慢性失 眠必须探求成因才能治本清源。失眠的成因主要为心理(包括性格、情绪和认知行为不适当)生理(疾病)和睡眠节律(生物钟)的异常三大类,除了生理疾病方面外,心理和节律方面的原因减轻或消除必 须依靠患者认同并改进才能收获效果。因此,良好的医患协同是成因探析和认知行为疗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临床发现失眠多伴有情绪的异常(焦虑、抑郁等),二者互相影响,处理不当多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失眠患者的诊治,情绪、心理不可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民众一提到心理问题,特别是在门诊这个公共场合谈及心理,多数人颇为抵触。如何才能让患者打开“心结”,了解并接受失眠背后认知行为的异常,需要给予医患关系、就诊环境足够重视。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使患者依从性增加,医患成为战胜失眠的“盟友”,为治愈失眠夯实前期基础。

治疗失眠首先需要辨清是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还是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当人们遇到来自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因素时,会出现失眠,待干扰因素消除,大部分人睡眠会恢复,这是短期失眠,属于正常现象。而有一些患者,虽然最初的干扰因素已消除,但对失眠的担忧与关注却作为一个成因保留下来形成慢性失眠。

黄俊山教授接诊患者之初,在深入详细的问诊基础上,配合自制中医睡眠专科门诊病历填写,并辅以睡眠专科问卷调查,如: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PSQI)、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与患者共同分析其失眠可能的病因。在收集病史资料的同时,构建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2纠正认知行为误区,正确对待失眠

临床就诊的失眠患者中,由认知误区引起或加重的占比很大。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常与失眠构成恶性循环。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因其有效性和持久性,被认为是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

2. 1 睡眠卫生教育  

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具体包括 : 1)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光线、温度适宜。2)日间应提倡动起来,建议患者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昼精才能夜寐; 宜戒除长时间卧床或小睡的不良习惯,午睡不宜超过半小时。3)睡前忌咖啡、浓茶、大量饮水 ; 避免过饥过饱; 不宜兴奋,不宜为睡眠兴师动众。

2. 2 中医特色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患者多存在影响睡眠的错误认知和/(或)行为,以及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黄教授主张失眠者应“无为而治”,放下思想的包袱,“先睡心,后睡眼”。在治疗中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患者的影响,认知行为治疗中巧妙加入中华文化及中医元素,具有鲜明的本土化优势。

案例举隅患者,女,52 岁。诉失眠3年,以入睡困难为主,甚则彻夜不眠。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患者原本性格外向,喜社交,儿子是她的骄傲,一聊到儿子就兴致高昂。但3年前,儿子结婚,患者对儿媳不满意,一直耿耿于怀。不久后儿子在未同其商量的情况下,弃医从商。短期内儿子的婚姻、工作状态的变化,让患者备感冷落,出现失眠,母子关系一度紧张。黄教授进一步交谈发现,患者有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儿子是我生的,就该听我的”“医生是国家公职人员是正经工作,做生意不靠谱”“儿子从商,肯定是媳妇捣腾的”等,让思绪终日萦绕于此,导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难以入眠。黄教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多次交谈,帮助患者认识并接受新观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母爱是渐行渐远 的,其伟大之处在于放手让孩子成长。工作、家庭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儿孙自有儿孙福,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等。同时嘱患者增加户外活动,恢复自己的社交圈,转移注意力,把人生的重心由儿子身上转移开来,辅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中药。治疗月余,患者状态向好,不久后孙子出生,成为母子、婆媳关系的转机,喜胜忧,患者失眠痊愈。

2. 3 鼓励睡眠伴侣参与治疗  

失眠相较于其他功能异常,有其特殊性。多数成年人与配偶同床而眠,我们称之为睡眠伴侣。睡眠伴侣间作息规律、生活方式、睡眠习惯均会互相影响,且失眠又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故睡眠伴侣的作用应予以关注。睡眠伴侣的积极配合可提高失眠治疗效果。


电话:0591-8357027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邮箱:fjszyykxy@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闽ICP备2021002010号 | 闽ICP备2021002010号-5 |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 | 公网安备 3501004536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