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移动客户端

综合门诊部

学习与交流
读《中医十大类方》桃核承气汤证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2  浏览次数:6107次 

读《中医十大类方》桃核承气汤证

黄婉婷

 中医经方大家黄煌老师所著《中医十大类方》,提出“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等体质概念,并以药类方,归纳出十大类方,分别是: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柴胡类方、大黄类方、黄芪类方、石膏类方、黄连类方、干姜类方、附子类方、半夏类方。

《神农本草经》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为《本经》下品,其味苦性寒,善泄血分之结,并具清热之功。大黄体质证见:1、腹满,腹痛,拒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2、精神不安,烦躁,易兴奋,身热有汗;舌质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其中,察舌是应用大黄的重要指征,清代叶天士亦指出应用大黄“最紧要者莫过于验舌”,黄煌认为大黄舌在慢性疾患的患者中典型的表现是舌苔黄且偏厚,色黄,舌质偏红且坚老,焦黄尤为特征。

 本文中提到的桃核承气汤归属于大黄类方。桃核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其组成为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中提到,桃核承气汤主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为太阳蓄血证之轻症。以其人如狂、少腹拘急、小便自利为辨证要点。黄煌老师归纳总结桃核承气汤证如下:1、少腹部拘急疼痛,按之更甚;2、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3、精神不安,如狂;4、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唇暗红,面红。其指出桃核承气汤多见于精神病、妇产科病、心血管疾患、急性感染性疾患、急腹症、泌尿系疾患、骨伤科疾患等。福建中医药曾发表一则桃核承气汤治疗此证医案:黄某,女,39岁。因子病,忧劳过度,一日忽精神失常,终日骂詈,狂扰不安,口干舌张,大便四日未通,按其少腹胀满坚硬,断为下焦热结证,用大剂桃核承气汤:桃仁一两,大黄两半,甘草五钱,桂枝三钱,芒硝二钱,煎汤灌下(仅半剂)。周时下黑粪五六枚,精神安定,再经调理数天,恢复正常。

 桃仁为《神农本草经》下品,原名桃核,其载桃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善入血分,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活血力强,有学者认为具有破血之功,广泛用于瘀血证。在《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等活血剂均含桃仁。其中桂枝茯苓丸主治“妇人宿有癥病”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瘀血阻滞者,以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等为辨证要点。大黄牡丹汤由大黄、牡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组成,主治肠痈。现临床上多用本方治疗急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腹腔的急慢性炎症。桃仁最重要的作用是活血化瘀,其次还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

芒硝较朴硝纯度更高,《神农本草经》将朴硝归为下品,载其味苦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因其在古代是一味非常重要的炼丹原料,故能主治“百病”“炼饵服之,轻身神仙”,这是古人对本品的一种错误认识。其泻下力强,易伤正气。李春和先生曾说“我家祖传认为:大黄不加芒硝,泻而不伤,于病有益。加芒硝则泻而伤人,因此,大黄禁与芒硝为伍。”近人张宗祥称本品为“治胆及其他结石之药”,“胆中或有结石,非此不能治”。

 桂枝为《神农本草经》上品,原名牡桂,其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息,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信辛散温通,能够助阳化气,一般用于助肾阳,化膀胱之气,治疗阳气虚弱、气化不利之水肿、小便不利等。

 甘草为《神农本草经》上品,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其味甘平,药性平和,能够调和药性,故有“国老”之称,其主治相当广泛,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等多种病症均可应用本品。此外,甘草具有良好的化痰作用,复方甘草片即为例证。

 由上观之,本方虽明言治“其人如狂、少腹拘急、小便自利”,但临床上慢性病患者罕见典型症状。临床应用时,应“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是证,便用是方。察舌按脉切腹为取证要点,体质坚实者,舌质坚老暗红者,脉象有力者,均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后世医家用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枳实、厚朴、连翘治疗饮酒后急性牙龈肿痛难忍,大便尚可通畅,一剂知,二剂已。亦用桃核承气汤治疗青年女子多囊卵巢伴见脸部痤疮红肿不退,亦去芒硝,合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面部痤疮明显消退,月经亦调顺。是以今人需习古而不泥古,在深入研究经方的基础上,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电话:0591-83570279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2号

邮箱:fjszyykxy@126.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 | 闽ICP备2021002010号 | 闽ICP备2021002010号-5 |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 | 公网安备 3501004536220001号